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银行业积极发挥本职担当,靶向授信、加快审批,跑出了金融抗疫加速度。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截至2月14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疫情防控信贷支持超过5370亿元。
为支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个多月来,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体现了货币信贷政策灵活适度的调控方向。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货币信贷政策应更加灵活适度,在服务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更多支持。
在结构性存款、靠档计息类定存产品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对同业资金的依赖性更强。然而,在2019年个别中小银行风险事件爆发以及资信水平并未提高等影响下,不少中小银行缩减2020年同业存单发行额度申报,有些银行甚至减半。分析人士指出,出于自身资产端投放压力的考量,部分中小银行收缩同业业务。
正如市场预期,央行MLF(中期借贷便利)“降息”在本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之前落地,为LPR下降打开空间。根据央行官网消息,为对冲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月17日央行开展了1年期2000亿元MLF操作,中标利率由此前的3.25%下调10个基点至3.15%。
近日,中资美元债需求旺盛,交投活跃,引发各方关注。1月中旬以来,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一度逼近去年9月份的低点。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资美元债成为离岸市场各路资金的“逐鹿”对象。1月份合计新发中资美元债规模高达277亿美元,境外机构不断加强对高评级、非周期性行业债券的配置力度,市场需求旺盛。
今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扩散,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肺炎疫情短时间内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应客观评估和理性看待,疫情短期影响难改经济长期稳中向好趋势。
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自2018年中美产生贸易摩擦以来,人民币汇率首当其冲并随着贸易谈判的进展震荡起伏,成为引领国内金融市场走势的风向标。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薛宏立表示,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通过宽幅双向波动越来越真实的反映内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对经济的影响也备受关注。这次疫情对企业生产、经济运行有何影响?如何运用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货币政策支持防控疫情、应对疫情影响?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最近,有投资者担心资本市场会重演2003年“非典“时期的行情,害怕疫情过后,A股像当年一样,连续下跌5个月。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薛宏立表示,在经历“新冠病毒”疫情的短期冲击后,市场必将重新回归原本的逻辑,这一点二者虽然相似,但不宜简单类比,特别是当前国内宏观经济长期稳中向好,宏观调控环境也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这与2003年有根本性的差异。
在2月3日创纪录单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1.2万亿元之后,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充足供应流动性,当日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投放资金5000亿元,央行两日投放流动性累计达1.7万亿元,充分显示央行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的决心。央行表示,超预期流动性投放推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下行,并将进一步推动贷款市场利率下行。
2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预告”表示,为维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2020年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开展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确保流动性充足供应,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比去年同期多9000亿元。
随着疫情对经济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渐显现,市场各界对于尽快加大货币信贷支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期盼愈加强烈。2月2日,就在金融市场开市前一天,央行提前预告2月3日将开展1.2万亿元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给市场吃下一颗“定心丸”。而考虑到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预计会集中在一季度,市场需要更大规模的投放和更便宜的资金,业内预计定向降准以及调降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举措仍然可期。